0
分享
陈晓敬/在老家,才能过出端午的味道
2023-02-20 23:42:32 浏览:486次 【

日子总是固执向前,不懂滞留;人也跟进时间的思维,不停奔波。

最近几天街道出现卖属相荷包的小贩,我才恍惚地意识到,原来是端午佳节将要驾临了。瞬间,似乎闻到我家院子里芍药花的香气,母亲从厨房里端出甜醅的酒曲味,以及外婆为孙儿们绣制的荷包里的香草味。

一切全回归到小时候的记忆。

端午节天快亮的时候,村里的少年要去山顶“点高山”(在山顶点燃从每家每户收集来的柴草挪起的草堆)。

南方人赛龙舟、吃粽子纪念屈原投汨罗江的事家喻户晓,我们北方人点高山、吃甜醅纪念重耳烧介子推的事却鲜为人知。

介子推是先秦人,对落难的晋国公子忠心耿耿,曾剜自己大腿肉为重耳充饥。重耳当了晋国国君后,为报当年之恩,诚请身处深山的介子推出仕,却遭介子推多次拒绝。重耳无奈,为逼介子推做官,断其顾念,便放火烧毁他住的房屋,不曾想,竟把介子推烧死。重耳顿足捶胸,后悔莫及,为纪念介子推,每年人们在端午点火游行,最后流传成现在的“点高山”。

每年农历五月四日,我们会去家家户户收集柴草。有的人家捐柴,有的人家给鸡蛋,这些鸡蛋我们在“头领”家做着当晚饭吃。为了提防邻村的少年偷点我们搭建的“高山”,我们会三人为组,轮换值守,一夜不眠。当然,我们也不是“好人”,也会刺探邻村的“高山”值守情况,以便偷袭。在我的记忆中,我们成功过一次,因为邻村的两个看守人睡着了,给了我们机会。

端午凌晨五点,我们开始“绕庄”。撑着火把游行村里的每条道路,边走边喊:“点高山咯,点高山咯……”惊得村里鸡鸣狗叫,瞬间打破黑夜的宁静。

爱热闹的老者为了观看“点高山”,比往日起得更早些,燃起火盆喝“罐罐茶”。他们是很怀旧的,因为他们小的时候也这样玩过,后来是他们的儿子,再后来又轮到他们的孙子,可能,这就是端午情怀的代代延续吧。

当村人聚集得越来越多时,我们便开始点火。

干柴遇烈火,天公作美再来点风,瞬间火势变得凶猛,先如卧虎蔓延山岭,后如火龙腾跃空中,亮彻半个村庄,蔚为壮观。等火光逐渐消退,天色也就大亮了。


到了清晨,父辈们要去沟底或者山上砍来许多柳树枝条,挂于门庭。

爷爷是个老中医,会去他的园子里割来几束薄荷和艾草,插于门檐;再从院子折下几束芍药花插于花瓶,置于屋中,香气四溢,沁人心脾。

那时,我就觉得自己家的端午与众不同,节日气息更加浓郁。从此,每当说起端午节,我就不得不想起芍药花;说起芍药花,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端午将至。

自我记事起,我家院子里就有一丛芍药花。每逢春天发芽,然后随时间节节生高,最后在端午期间开出一副神韵相,仙气十足。芍药梢头,红红白白,层层花瓣纷纷打开。蝴蝶与蜜蜂钻满花蕊,让悄声的院落多了喧闹,让静美的画面多了生动。

自小,我就对芍药花有种很依恋的情愫。

古人称牡丹为“花王”,更称芍药为“花仙”。芍药是与牡丹相媲美的花种。牡丹花语“花开富贵”,芍药花语“美丽动人”,两情相悦者可互赠芍药,以为爱情。

芍药开尽,端午渐远。

古人常用芍药诗词表达恨春易逝的遗憾,这些东西,那时的我全然不知。如今,我也开始领悟时间的可贵与无情。芍药花谢,残春尽逝。

“年年端午风兼雨,似为屈原陈昔冤”、“五月五日天晴明,杨花绕江啼晓莺”。端午天气的阴雨与晴空,均不影响节日的氛围,更不影响传统佳节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。 

我最喜欢端午期间家里那个花园,它像一个年年渲染端午节日的文化符号,也见证了每年端午的风雨晴空。

端午,清晨雨后的庭院洁静悠闲,院子的小花园长满草苔,厚厚地像铺了一层绿毯,淹没马蹄完全没有问题了。红牡丹花也盛开得雍容华贵,与旁边的芍药花竞相争艳。小丛竹子不高却翠绿旺盛,若在春天,也能看到富有生命力的雨后春笋。


母亲院内栽竹,寓意为了节节高升。

我告诉母亲,被人誉为“四君子”的老三,也有“尖嘴皮厚腹中空”的一面,她却说了句很辩证的话:“人无完人,我们总要向好处看。”看来,有时知道多了也未必是好的。

还有一棵庞然大物,那就是葡萄树。栽它的第一步就错了,本想着等长大后吃几串葡萄,可等了好多年只见证了它的成长,连个葡萄花都没见过。好多次打算挖掉,父亲却说:“端午过后,可以在下面吃饭乘凉,长这么大也不容易,院子里有这东西,看起来绿绿的,也挺好看的。”所以,便一直留到了现在,每年端午时节,它是院子内最显眼的绿棚。

再有一蓬六月菊,这是以前爷爷中药上用的,一直栽在后院的园子,爷爷故去,中药很少用了,我们便把它移栽到这里。每年六月都会开出好多芳馨的黄花,虽不入药,却仍能点缀家院环境,也能感知爷爷的影子,总之,它是挺好的。

东面角落处有一窝家蜂,象征着农家人的勤耕力作。它们这会还未出去劳作,毕竟外面空气潮湿,飞起来不便,恰好昨天辛苦很累,乘端午佳节就多睡会。

小鸡已经在院子里转悠多时了,有的结群在小园乱啄,有的在喝水泥院未干的雨水。小狗从门外跑进院子寻食,母亲从厨房取了点花馍馍准备喂它,它却跑到鸡食盆里吃得津津有味,不亦乐乎。小鸡们不知是乐于助狗,还是不敢挑战对方火力,总之,视而不见。我可不想惯狗这毛病,唤过来让它吃母亲给它的东西,毕竟,仗势欺人、强取豪夺不是好事。狗儿吃着为端午特制的花馍锅盔,也高兴地摇着尾巴,狺狺不休,似乎它也过上了端午节。家里的狸猫不知从哪里转悠回来,也奔跑过来要吃食。猫嘴生来挑剔,家里人也惯养,也算极尽殊宠,佳节期间,饭菜里有肉与鸡蛋,它也能独享一份。


端午节主要在早上庆祝。母亲已经拧好了五色线、备好了外婆做的荷包,给我和弟弟佩戴好;荷包里装着中草药研制成的香料,总能散发出浓郁芬芳的气味。

屈原在《离骚》中写道:“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。”

屈原出身高贵,注重修养,所以,他经常佩戴香草,凸显自己高尚情怀和不俗情趣,所以,我们带的荷包里白芷一定是有的。

母亲也会给我们鼻孔、耳朵里点雄黄,说可以驱蛇避瘟。我很相信的,因为《新白娘子传奇》里就是白娘子喝完许仙给的雄黄酒现了原形。

为了彰显节日气息,端午的花馍也很有特色。

巧妇会做出惟妙惟肖的青蛙形状的花饼,用红绿色的染料装饰他们,使得它们更加栩栩如生,比我们小的儿童额头正中会被奶奶用筷子头点上红色的小圆圈,看起来很像年画里寿星身边的福娃,可爱极了。

老年人经常说:“五月五耍线来,正月十五耍面来。”

五色线是每个人要佩带的。小孩项颈、双腕、脚踝均要带上,大人们大多只代表性的带两处地方,寓意可以避邪和防止“五毒”近身。

“五色”包括绿色、红色、黄色、白色、黑色。后来我学中医课时,最喜欢研究这部分内容,觉得很有趣味。它们代表“五行”中的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“五方”里的东、南、中、西、北,“五味”里的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。

春来绿草如荫,夏季红如烈火,长夏麦黄如土,金秋萧瑟煞白,冬季黑夜漫长。由此可见,“五色”又与“五季”密切有关,更重要的是与人体的“五脏”息息相通。

母亲告诉我们五色线带完后要扔到房顶上,喜鹊来了会叼走,要给牛郎织女搭建七夕银河上相会的鹊桥,母亲的话,那时候听起来神话极了:原来我们的举手之劳,可以让牛郎织女“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”。

等吃完饭,母亲会带着她炒的菜、酿的甜醅,还有烤成青蛙形状的花饼,领着我和弟弟去“转娘家(看望外公外婆)”。


我们小时候不兴吃粽子,可以说,压根只是听过其名而不知其形与味,总觉得那碗色泽润黄、汁浓乳白、略带酒香,吃完让人清爽怡悦的甜醅就可以替代端午所有的味道。

屈原以“举世皆浊唯我独清”的爱国情怀投进汨罗河,其卓尔不群的高贵品行流传千年。正值端午,我也写了四句拙语悼念这位世界文化名人:

离骚一曲投江逝,悼假三日赛龙事。

芍药花尽含春泪,鱼腹甜粽无愁味。

姜夔在《扬州慢》中悲叹“念桥边红药,年年只为谁生”以痛惜扬州城的凋残破败,如今岁月静好,芍药如果愿为端午年年守候,就有它值得拼命生长的理由,因为外面有个怀旧的人始终要回到故土,在端午佳节里对着花丛,回顾曾经的陈事旧影与世间的冷暖人情。

如今,这座城也开满芍药,可我还是喜欢回到自己的那片黄土地上,因为,那里的芍药才能开出最纯正的端午味道。 

作者简介

陈晓敬,甘肃平凉市静宁人,医师,文学爱好者,笔名:缤纷的诗心,作品散见《齐鲁文学》《拾穗文刊》,其中数篇诗歌被搜狐网转载。爱好运动、音乐、秦腔等。人生格言:意微诗韵雅,心静菜根香。


标签云: 味道 端午 陈晓敬
全部评论(0)
  • 麦客历史一词已经卷定历史尘埃,但我们这辈人对他们却情有独钟,难以忘却!千百年流传甘陕一家人,一家都姓秦!相传陇人来陕收麦,是康熙皇帝诏旨陇人,季节气候差异,陇上麦子比陕地迟熟一个月,陇人远行千里,从..

    郭明祥浏览:2718次 评论:0
    2021-05-27 04:49
  • 风,只在阴沉的天气中徘徊,而欢呼的树叶,总是以非凡的激情演奏着雨前的序。这,源于天,归功自然,平淡无奇。唯西亭日暮的留恋,最以繁花引坠的蜜蜂和柳梢唤侣的山雀,以及油菜花中渐渐滑落的夕阳,这些,用我沉醉..

    风临雨岸浏览:858次 评论:0
    2022-08-29 23:36
  • (作者护士老婆和孩子)说起节日,大大小的的,每个月都有好几个。中国的、外国的,老祖宗留下的、国家法定的,农历的、洋历的……很多很多。今天过这个节,明天过那个节,好像天天都在过节。只是,节日的气氛已经没..

    王托弟浏览:286次 评论:0
    2023-02-26 23:34
  • 腊梅映雪傲苦寒,兰草不言品幽然,翠竹听风四季坚,秋菊披霜淡香天。芝兰生于深林,不以无人而不芳。不露春情,精华入夏,犹如小家碧玉,枝瘦叶长,一年四季叶碧墨绿,真可谓君子花间四季瘦,秋兰映玉池,池水且清香..

    郭明祥浏览:8627次 评论:0
    2021-01-23 16:34
  • (散文诗)作者:雪潇 阳春三月,陇上瓜果之乡秦安,大地之湾,桃花从山下向山巅,次第开放。 王维《杂诗》云:“君自故乡来,应知故乡事。来日倚窗前,寒梅着花未?”它的现代口语版就是:每年到了这个时节,秦..

    admin浏览:2408次 评论:0
    2020-04-18 17:06
  • 初秋的天气中依然残留着些暑气,阳台上的花儿被晒得无精打采,她们疲乏地耷拉着脑袋,脖子弯的像个暮年老妇,让人看着怅然心疼。 突然,接到了一位美女的电话,她说要来看我,我欣然答应。不一会儿,她到了,我奉..

    紫墨浏览:705次 评论:0
    2022-08-29 22:42
  • 我们的单位在一个山梁的小镇子上。 有一天黄昏,我们被邀请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。我没有摩托车,所以搭了一个同事的车。摩托车在山路上狂飙着,呼啸的山风吹得我睁不开眼,脸上冰冷。山路曲折陡峭,坐在摩托车上奔..

    南坤浏览:1559次 评论:0
    2020-04-10 11:11
  • 悄悄的,踩着枯萎的落叶,想军,年轻的你走了,永远走了。正如这个深秋从未停歇过的风般,消失于一片萧瑟的迷雾之中。校园的秋寒到彻骨!三尺讲台上,再也听不到你的厚重讲解;乒乓球案旁,再也看不到你的矫健影姿;..

    依梦琴飞浏览:2370次 评论:0
    2020-11-15 01:55
  • 一年的四季中,最喜春天,尤其是北京的春天。北京的春天来得虽说比黄土高原的春天要早一些,但往往三月份已到,微风中仍然夹着清凉,兜头兜脸地吹来,让人不禁打起寒颤——当京城光秃秃的虬枝终于开始泛绿时,江南已..

    王托弟浏览:320次 评论:0
    2023-03-01 22:26
  • “抬鼓儿抬,尼龙袜子,当当鞋(hai)……”儿时的歌谣似乎还在耳畔回荡,转眼已是不惑之年。为了潮流与时尚,虽多年不穿布鞋了,但脚知道,那双母亲亲手做的布鞋,穿上是多么的舒服。小时候做梦都想穿上一双走路能..

    王托弟浏览:717次 评论:0
    2022-08-30 23:59
  • 我的一个朋友善于“搬弄事非”,常常以此来戏弄周围的朋友,他似乎有这方面的才能。随意的一句话,其中暗含“杀机”,随意挑拨就能引起一场“战争”。我另一朋友和他一个女同事经常抬杠,而且,这个朋友常骂女同事的..

    陇上一民浏览:1261次 评论:0
    2020-06-11 10:19
  • 悄悄的,踩着枯萎的落叶,想军,年轻的你走了,永远走了。正如这个深秋从未停歇过的风般,消失于一片萧瑟的迷雾之中。校园的秋冷到彻骨!三尺讲台上,再也听不到你的厚重讲解;乒乓球案旁,再也看不到你的矫健影姿;..

    依梦琴飞浏览:529次 评论:0
    2022-11-07 22:15
  • 月是故乡明文/知音情怀又是一年中秋节,又是一朝月圆时。在这么一个美好而又寂静的夜晚,但看一轮明月悄悄地爬上围墙,越过枝头,镶嵌在浩瀚的深邃的夜空,将那无边的如水的光华亳无保留地倾泻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,..

    知音情怀浏览:572次 评论:0
    2022-10-18 23:37
  • 每当看夕阳夕下时,穿越时空般回到了儿时的故乡,把故乡夕阳呼唤, 因为故乡夕阳太诱人,呼唤着灵魂。 童年最美好记忆就是夕阳西下的天空,鸡栖于埘,日之夕矣,牛羊下来,牧牛铃声叮珰响,童笛声声把歌唱,一家人欢..

    郭明祥浏览:2548次 评论:0
    2021-02-23 17:19
  • 冬天了,早晚冷就在炕上暖着,太阳出来了出去干点农活。可是,天水秦安有一个农活要趁着冷去干,那就是扫填炕。填炕,看着是动宾,却在秦安方言中是名词,泛指烂草、树叶、苜蓿茬等能烧炕的东西。填炕三六九等,苜蓿..

    王托弟浏览:800次 评论:0
    2022-08-31 00:17
作者专栏
  • 12231

    注册时间:2023-08-29 21:23

  • 119119

    注册时间:2023-08-28 17:01

  • 18890283633

    注册时间:2023-08-18 18:22

  • 舒翠好可爱

    注册时间:2023-07-14 12:55

  • liuy

    注册时间:2023-04-13 17:11

Copyright@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