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
分享
马新堂| 回望故乡——读白尚礼散文“姊妹集” 有感
2022-04-19 23:54:17 浏览:1464次 【

    白尚礼的散文集《泥土的声音》与《泥土的味道》是“姊妹集”。

  也许有人认为,《泥土的声音》就是乡村的鸡鸣犬吠、驴欢马嘶,就是乡下树木的飒飒声,就是人们赶牲灵的吆喝声。也许有人会问,泥土还会有味道?白老师的《泥土的声音》,就是泥土构成的故乡的乡音,就是作者的心灵为故乡歌唱、为自己呐喊的妙音。同样的,《泥土的味道》是每个人的故乡特有的味道,也是他的人生路上或者你我他都不可缺少的,心灵回归的味道!

  尽管我和他都来自农村,来自希望的田野,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泥土的味道,也都是挣扎多年才在城市扎稳根基的人,但我们始终忘不了我们的根在哪里,本在哪里。读完“姊妹集”后,深深感到,他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写的。在这里,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回望,去倾听泥土的声音,去品尝泥土的味道吧。

  一、泥土做的是故乡

  故乡,是岁月中最美的画卷;故乡,是承载我们生活与理想的唯一一块土壤。故乡就是泥土做的,我们就是泥土做的。离开故乡,你变成了外乡人;探望故乡,你变成故乡的孩子。

  在《泥土的味道》中,白尚礼有这样一句话:“从小到大,我们生活在泥土的世界里,不知不觉中,自己就变成了一块活脱脱的泥土。”行走乡土时,无论是柴扉前大红的福字,还是红泥灶边土制的黄美酒、特色年糕、油炸麻花和油果子,或是农村过年门前挂着的喜庆的对联、火红的灯笼,或是飘落乡间的袅袅炊烟、柔美的云霞等,都带着一种令人倦恋的乡土味道。因为故乡,所以风也柔柔;因为故乡,所以情也暖暖。因为故乡,所以花开似锦;因为故乡,所以叶落如诗。

    远离了故乡,游子才明白,原来,故乡的鸡啼、犬吠、蛙叫、蝉鸣,都是歌。远离了故乡,游子才明白,原来,行走乡土时,《乡村的夜晚》、《飘落乡村的雪》、《大地玉米》及故乡的一山一石、一草一木、一人一物,皆是情。

  远离了故乡,游子才明白,原来,情感驿站中《母爱如斯》里母亲的唠叨,临行前回头的一瞥和母亲在车站送儿时拭泪的手,全是游子温暖的情愫。《父亲的煤油炉》里父亲对儿女生活的牵绊,更是父亲对生活的一种寄托,父亲的沉默也是无声的挚爱。

  远离了故乡,游子才明白,原来,情感驿站中《怀念老屋》、《仰望大山》里,不管是故乡的林立高楼,还是故乡的山山屲屲沟沟坎坎,都是游子心中最美的原风景。

  远离了故乡,游子才明白,原来,情感驿站中,哪怕全世界都把自己抛弃,故乡依然会以一种等待的姿态,盼望游子的归来。我想,故乡不仅仅是安妥游子灵魂的故土,也是唤起游子心底不可遏止的诗情画意的地方,因为,故乡永远不会冷眼任何一个离开故土依然心系故土的人。白尚礼的“姊妹集”不正告诉了我们这些吗?

  二、泥土的声音和味道

  一个热爱故乡的人,他就能听到泥土的声音,就能品出泥土的味道。

  有时候,我们望着那一朵云,是不是从故乡飘来?那一缕风,是不是从故乡吹来?那一只大雁,是不是从故乡飞来?盼望它们远远捎来的,都是故乡的消息。独坐窗前,寻找关于故乡的文字。故乡那一株丁香树,开也未开?淡远浓郁的芳香,芬芳了我们的文字,留连在游子的梦境里。多少人少小离家,老大方回;多少乡音呢喃,如在梦里!儿时的玩伴,都成了陌生的大叔;幼时的女孩,都远嫁他人的故乡。围过来的儿童,用怯生生的眼神望着我们,你是不是想起了贺知章的《回乡偶书》: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?”在此,我们都能依稀可见父辈的模样:原来,每一个生命,都是一场轮回。

  “村庄的样子”是每个人熟悉不过的,在每个人的脑海里始终是自己生活中最美好、最绚丽的一部分——不管我们远在天涯,还是近在咫尺,我们和《飘落乡村的雪》的作者一样,都是爱雪的人:雪是人间的春神,雪是大地的新娘,雪是人间的天使。

  在泥土做的乡村中,“大地玉米”和麦子、土豆等,都是我们永远食之不厌的营养品,永远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,它们都有声音,都有味道。在《记忆农村过年》中,作者更是淋漓尽致地描写了,具有乡土气息的声音和乡土味道的民俗风情,比如打腊疙瘩、杀年猪、做豆腐、煮甜酒、办年货、打扫房屋,腊月十三送灶神,接着煎油饼、贴年画、缝新衣,腊月三十上午赶抢集,下午家家户户贴春联、接先人、吃饺子、抢头炉香,大年初一迎喜神、打抬鼓、大拜年,正月初三送先人,正月初四之后看马社火、耍黑烟歌、逛庙会等。泥土的声音异彩纷呈,泥土的味道回味无穷。

 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感慨:“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,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?”是的,母亲将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给了子女,却无怨无悔地日夜操劳着。《母爱如斯》里,作者说:“母亲对我一直不懈的关爱和教诲,就像地膜上刚放出来的麦苗,那么的碧绿鲜嫩,生机勃勃。春天来了,可想起来远去的冬天,我感到了充实。那就是因为有了母亲,在日后生活的奋斗中,再苦再困,我也不觉着累……”

  时光,穿过百年的岁月长河,流过乡村每一块土地。土地上开满了白色、黄色、红色等各色妖娆艳丽的花朵,而我们的乡愁,是其中最平凡的那一朵,是游子心中最柔软的那一朵。读着白尚礼的《母爱如斯》,眼前无形中也显现出我母亲劳碌的身影。母亲于我,这一生一世,都是一朵永开不败的花朵。母亲是美丽的,还记得她年轻时的模样:盘起乌黑的长长秀发,那温柔似水的眼眸里,似乎让孩儿读懂了作为乡村的女人,那独有的明山秀水一般的善良情怀。

  沿着慈母手中的细线,寻找千年万年的乡愁。每个人,不过都是一个游子,用一生的缠绵来思念母亲温暖的怀抱。时光的针脚,在我们身上密密走过,我便千疮百孔。无尽的思念,写在风中,写在雨里,写在夜的深处。那一份深深的乡愁,隔着千山,隔着万水,隔着千年万年的云烟,夜夜袭来,如海浪涌上岸滩。

  在《生命的喟叹》中,作者表达着对生命的感慨,善良的心潮久久不能平静。在《西北牧羊人》中,一声声淳朴的乡音,一片片耕种的土地,一个个诚挚的希望,时刻点缀着田野的脉络,摇曳着绿色的希望,给黄土地上朴实憨厚的父老乡亲,谱奏着一曲曲亘古不变的热恋之歌。这就是泥土的声音,是作者行走乡土听到的声音。这声音不卑微,“信天游”一样高亢嘹亮,唱响着农人的豪情壮志。

  与此同时,《风雨中的蝴蝶》赞颂的是纯朴、善良、厚道的农人,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,忙忙碌碌一辈子,不知要经历多少严寒酷暑的考验,最终以蝴蝶般的精神,与命运做着最大限度的抗争,他们才是风雨中最靓丽的蝴蝶。在作者眼里,农人的憨厚勤劳,才是世间最为靓丽的风景。

  《泥土的味道》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:泥土的气息,泥土的味道,就是自己生活的味道,就是生命回归本位的味道。《一个人的乡村》共五部分:乡村的炊烟、乡村的样子、乡村的夜晚、乡村的雪、乡村的玉米。只要游子盈一袖晚风的温柔,牵一缕月华的摇曳,便能守住心中的迂回乡音,调动幸福的乡情节奏,任心中温暖次第花开。梦里梦外,游子心中的牵念未曾消停,走南闯北,一路风尘仆仆,家乡很远,也很近。无论何时,无论何地,游子总会在合掌开掌之间,将故乡默念成诵,任时光流转,世事沧桑,那一份故乡的眷恋之情,永不淡去。

  《心灵的念珠》是外婆信仰的寄托,心灵的慰藉,也是作者对外婆念念难忘的爱,自上而下,自下而上,是爱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。《春天的绿火车》赞美着母亲的坚强,表达着对母亲暖如衣、清如水的爱。

   近乡情更怯,无语却已泪阑珊。故乡,就是一阙填不完的词,一首唱不完的歌,在泼墨之间暗暗盈动长情丝丝,在柳风吹笛间呼唤着游子归来。故乡的游子啊,快回来吧,快回来吧,故乡里有和蔼的乡亲,有香醇的菜肴,有熟悉的玩伴,还有一针一线纳着爱意的老母亲!

  你听,《泥土的声音》在呼唤着游子,那游子的脚步,是否在一曲柳笛声中渐行渐近?《泥土的味道》芬芳着游子的心田,以相逢为笺,思念为笔,也书清风,也书明月,只将这一份温情,遥寄那料峭的春天,写意那静好的团圆时光。

  三、乡愁是游子的人生感悟

  其实,走文学之路的人,都是沉默的开拓者,来日方长并不长。

  岁月是一帧水墨丹青,随着年月渐深,愈加有了浓浓的乡味,历久弥新。这世间纵有千灯万盏,却不及故乡的油灯一盏,因为在游子的心中,对那一份乡土的注视和等待,总能在寒凉的深夜里,拂来一丝温润与慰藉。当故乡的爱,如舟楫划过异乡的暗夜与黎明,游子们的心中,总会充盈着丝丝缕缕的眷恋,暖了心,暖了情。

  在《生活的抉择》里,我看到了一位用自己的勇气和行动,挖掘出了自己的潜能,施展出了自己的才华,最终证明了自己的能力,也圆满实现了他的人生梦想的进取者形象。《沉默的开拓者》中,那位始终挣扎在生活最底层的人儿,作者记录在人生百味里,赞扬他顽强沉默的奋斗生活、开拓生活。

  生活于我们而言,恰似一盏苦涩却又醇香的茶,我们芸芸众生便是没有经过洗礼的茶叶——可以说是我们演绎了生活,亦可以说是生活成就了我们。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受得住沸水的熨烫,才能与生活真正地融为一体,去感受包容一切的博大与蕴含真理的精深。阅读白尚礼的散文篇章,使我们超越了躯壳上的禁锢,去追寻更为广阔的灵魂境界,使我们在一次又一次失落中学会了勇敢,使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所爱的是什么,想要的是什么。

  作者在《生活的抉择》中写道:“我爱生活带给我的所有快乐与感动。由于这些我才有了坚强的理由,才有了勇敢迈向明天的信心。它使我每一天过得满足而又幸福,它使我的内心时刻保持最初的纯真,它使我每分每秒都相信温暖与爱,但我更爱生活所赐予的所有忧伤和苦难。正是由于这些,我才学会在一个人的时候静静地思考,才懂得了珍惜和关心我的每一位朋友。”

  生活,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。或许生活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与辛酸,但当你真正战胜这些时,它会成为你独一无二的巨大财富。泥土的味道就是咀嚼生活的真味,生活就像一杯茶,要怎样才能沏好一杯香浓的生活之茶呢?一杯香浓的茶是离不开茶叶的,相应于此,一段完美的人生是离不开自信的。当一个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,别人再相信你,也无济于事。有些人甚至因为一点点小事,就开始自暴自弃。干嘛自暴自弃呢?只要你自己看得起自己就行了啊!自卑的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别人的优点,他却不知道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。所以,惟有自信的人,才有足够的坚强,才有足够的勇气与力量战胜那些失意与挫折。

  生活,故名思义,就是生存下来,并且好好地活着。认真地过好每一天是最重要的。不要总是认为生活是一盘棋局,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压制对方,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。

  生活就是生活,它是最简单不过的一个词语,要学会它所带给你的一切,不要总是为它奔波忙碌。或许有一天,当你终于停下匆忙的脚步时,你才会发现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美好风景,而你总是在不断地错过。每个人既构成了生活,又源自于生活,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停下脚步,静静地思考并享受生活。或许,你会认为我不够成熟,体会不到生活的真谛,但我想,只要我幸福快乐地过好每一天,这就足够了。

  《泥土的声音》就是故乡人们生活的最强音,《泥土的味道》就是咀嚼生活的真味。我想,只要读懂得了“平凡”这两个字,不也就读懂了生活的道理吗?

  四、让文字为泥土说话,挽留乡村记忆

  有人说,乡村乏味;有人说,乡村贫穷;也有人说,乡村荒凉。但我认为,乡村是美丽的。

  乡村的形成,是人类社会生活进步的标记,是人类文化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期,应运而生的一种社会构成形式。乡村大量地保留了更多的农业社会鲜活的面貌,这就是淳朴的人际关系和醇和的乡俗:人与人、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的关系,远离尘嚣,稳定而平衡,远离纷争,和谐而精美。

  故乡,是一个人心灵深处永远无法抹掉的记忆,是血液里流动的密码,无人可解。春花秋月何时了,惟有相思不曾闲。茅屋袅袅升起的炊烟,母亲远远的呼唤,父亲温暖的双手,依然在梦中。悠悠天宇旷,浓浓故乡情。当相聚的梵音在浅吟低唱,母亲的额上是否又添白发新愁?父亲的背上是否又刻下了岁月风霜?

  席慕蓉曾说:“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,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。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,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。离别后,乡村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,永不老去。”

  泥土构成了乡村,乡村是一首古老的诗,是一壶陈年的酒,是一首悠扬的歌,是一幅生动的水墨风情画。故乡,是我心中镌刻痕迹最深的山水画,那么乡愁就是画中最柔软的花朵。乡愁啊,你永远是我忘不掉的美丽风景,你永远是我对亲人最温柔的牵挂。

  无论是哪一位文人墨客,落笔乡村时都是带着一份生生的疼。无论是在觥筹交错间,还是在幽幽独处时,那一圈乡愁的涟漪都已然潜滋暗长着,活色生香了一份爱的期盼。母亲的唠叨里,满是爱的情愫;父亲的沉默不语中,承载着无声的挚爱。那农人的烟袋,牛娃的牧笛,母亲在村口守望的身影,总是在无声静默间,老了容颜,厚了思念。

  读着读着,我的脑海里,不断闪现出乡村初夏时分美丽的景色。实际上,这美丽的景色只是久久地印痕在记忆里的镜像而已,因为记忆中的乡村正在逐渐地消逝……

  近年来,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城市化进程,现在的乡村也是高楼林立,而这个进程势必引起千百年来就植根于土地的乡村逐渐消解,融化进日益高涨的城市化浪潮之中。这是社会历史的进步,也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过程。如今,具有强大经济文化优势,以及极其发达的商业网络、消费境域和高效的社群管理,城市化已经成为社会剧烈转型的显著标志之一,改变了千百年以来的人类生存居住模式。然而,流淌着先人血脉,永远缠绕着诗意的祖屋、禾场和村头那碧波荡漾的池塘,却告别了土地遁入史书,只留下镌刻在心灵深处的记忆。

  由此来说,白尚礼是在用文字挽留着乡村的记忆,为泥土说话,为自己表达着心灵的呼声。他的笔尖吐出的是心灵的村庄,以及带着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字,足以说明泥土组成的乡村,如同一幅韵味无穷的长卷,它的美丽,需要我们仔细阅读,用心品味。

   又是一夜,鲜艳的木槿花开了,田野里星星点点的花草舒展枝叶。广袤的大地上,乡村就这样永远地走进历史的深处?让我们一起去阅读自己的乡村,感悟乡村吧,那里有泥土的声音,那里有泥土的味道。

  五、后记

  我和白尚礼相识,是在2015年4月18至20日。当时,我随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的30多名成员,去宝鸡市扶风县参加与苏蕙有关的考察交流活动,在双方举行的座谈会上,他书卷气很浓,言谈之中条理清晰,待人接物很有礼貌,真是应了他的名——尚礼,儒雅。

  返程路上,我们留下了电话号和QQ号,互相加为好友,在空间互动。后来,想和他交流是我心仪已久的事。有一天,他在聊天窗口给我留言:马老师,我从《天水文学》编辑部代你领了稿费,请你有时间联系我。

  我这个黄土已没半截的人,文学梦想不曾湮灭,依然在做着痴痴的白日梦,依然钦佩那些与我同样做着文学梦但已有了丰硕收获的人,便及时登门拜访白老师。甚幸的是,和他畅谈了很长时间,临走时他送我《铁堂峡》、《泥土的声音》两书。后来,我又读到《泥土的味道》的样稿。感触很深,零碎地写了一点心得体会,姑且算是读他散文“姊妹集”有感吧!


全部评论(0)
  • 世界杯秦安县第五中学安浩哲2022年的世界杯是第二十二届世足球赛,也是首次在卡塔尔和中东国家境内举行的,金色的巨浪袭卷了亚洲的大陆,激动人心的国歌使世界为之动容,四年一次的轮回,四年一次的赛事,带领着我们..

    山柳浏览:431次 评论:0
    2022-12-03 10:31
  • 信念支撑我的人生路文 / 仙岭村夫 2014年10月初的一个午夜,从兰州中川国际机场飞往北京的航班准时抵达,虽然在雾霾中航站楼顶端的“北京”两个字有点模糊,但眼前是真实的首都。 一个多小时以后,躺在北京站旁旅..

    仙岭村夫浏览:1163次 评论:0
    2022-05-24 23:16
  • 我的一个同事,天天看庄子,似乎真有些道骨仙风,但我以为,凭着我对庄子的深刻领悟,他达到我的水平还要三年,不过,他似乎真有些说话和行动处有庄周之风度,但前不久,我秦安县兴国四小二小招聘老师,他的条件也..

    陇上一民浏览:1266次 评论:0
    2020-05-19 17:00
  • 拜读李子伟先生的《陇南琐忆》,仿佛《感恩的心》这首歌曲在我脑中回荡:“我来自偶然,像一颗尘土,有谁看出我的脆弱。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?谁在下一刻呼唤我。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。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,我..

    小木屋浏览:1426次 评论:0
    2022-04-18 23:30
  • 最怕你寂寞,最怕你孤单——写给天下打工族文/郭明祥 贩卖四季,贩卖自由,贩卖性福,贩卖亲情,贩卖黄昏,结果,败给了岁月,输给了星光。这就是人生! 谁的人生不是琐碎的组合 。人生都不易,谁不图碎银几俩,..

    郭明祥浏览:1598次 评论:0
    2022-03-27 23:43
  • 《小音乐家扬科》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课文。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个酷爱音乐的波兰穷孩子——扬科,为了看看、摸摸地主家的一把小提琴而遭受毒打含恨死去的悲惨故事,表达了作者对剥削制度的愤恨和对劳动人民的..

    天马萧萧浏览:2133次 评论:0
    2020-06-07 23:20
  • 3月26日,《甘肃日报》第七版“文化·生活”栏目全文刊登了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的文章:《李白“故里”在甘肃秦安》,同时还发表了梁发芾的文章:《李白故里的意义》,全文如下:李白故里的意义梁发芾 中国历史..

    向阳花开浏览:1607次 评论:0
    2020-04-10 15:44
  • 《两由斋自选集》序吴尊文 去年十月,李桂梓先生参加上海国际诗词研讨会,我也应邀前往。大会秘书长范文通先生将我们安排同住一个房间。我们素昧平生,这是缘分。彼此自我介绍后,他便将自己的《长鸣集》、《羲里零..

    史外外史浏览:5571次 评论:0
    2021-01-30 22:11
  • 同学们,当你们拿着这本崭新的作文班刊在手里,我们不能忘了创办它经受的辛苦。希望你们每次翻开它的时候就如同进行一次愉快的旅行。一篇美文,一句格言,就是你千里之行的一小步,作文班刊的世界里有无限的精彩召唤..

    依梦琴飞浏览:845次 评论:0
    2022-07-30 22:52
  • 李雁彬,汉族,1974年3月生,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,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,现供职于甘肃省秦安县地方志办公室,长期从事史志工作,热爱诗歌,作品散见于省市报刊。3月28日,中国诗歌学会微信公众号发表了天水诗人..

    陇上一民浏览:1757次 评论:0
    2022-05-24 23:32
  • 白尚礼的散文集《泥土的声音》与《泥土的味道》是“姊妹集”。也许有人认为,《泥土的声音》就是乡村的鸡鸣犬吠、驴欢马嘶,就是乡下树木的飒飒声,就是人们赶牲灵的吆喝声。也许有人会问,泥土还会有味道?白老师..

    小木屋浏览:1465次 评论:0
    2022-04-19 23:54
  • 阳春三月,秦安县郭嘉镇邵咀村至兴国镇庙嘴村绵延30公里的葫芦河两岸的山川大地上,桃花烂漫,姹紫嫣红,繁华似锦,春意盎然,构成了一幅美丽壮观的风景图画。秦安县属陇中温带半干旱、半湿润气候区,土层深厚,光照..

    向阳花开浏览:1573次 评论:0
    2020-04-10 15:33
  • 石门楹联轶事艾叶 天水石门,陇右之名山。因其峰峦奇秀,岚雾常留,故有“小黄山”之称。其上步移景换,庙宇众多,而楹联也很有特色。其中有副联“明月到楼忘是夜,秋风入室便成秋”,颇有韵味。因该联未署名作者,..

    艾叶诗书联碑工作室浏览:1742次 评论:0
    2022-05-07 00:26
  • 余秋雨说过:“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以及与此相呼应的生活方式,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。”秦安精神是秦安人创造的精神价值,它融入在我们日常的生产、生活中,是秦安人的集体人格。如果我们将秦安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事..

    安秀才浏览:4509次 评论:0
    2022-04-30 02:13
作者专栏
  • 12231

    注册时间:2023-08-29 21:23

  • 119119

    注册时间:2023-08-28 17:01

  • 18890283633

    注册时间:2023-08-18 18:22

  • 舒翠好可爱

    注册时间:2023-07-14 12:55

  • liuy

    注册时间:2023-04-13 17:11

Copyright@ all rights reserved